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6

工业界三个月

现在 对于工业界 总体来说  有了比较深的认识。
之前的工作经验+现在的。
  1. 直接contribution - 工作基本就是直接影响你的contribution, 研究是间接。
  2. 时间 - 工作的话,会有比较多的私人时间,因为比较具有time segmentation
以至于学了好多各种不同的东西: SEO , Stock, Forex, Algos, etc. 把以前想学的都学了。
玩的时候也不会带份paper.
  1. 简单 - 做的东西相对简单, 这其实是好事。
  2. 实用 - 基本做的东西对于业界来说都比较实用,对履历有比较大的帮助。
  3. 攒经验 - postdoc 做久了越难找教职,但是工业界是越做价值越高。
  4. 企业界对于研究考虑的是business use cases, 就是如何赚钱,学术界是new contribution.

  1. 自由度 - 其实目前还没感觉到太大的拘束,就觉得这样确定时间的工作还挺好。
  2. 人事 - 业界老板有时说话比较直,待了三个月也比较适应,也是这种训练挺好的。

Saturday, October 29, 2016

纸上谈兵与实战经验

感觉我自己有个问题 就是喜欢把新的东西都过一篇
看过一篇心理了解了就爽了
但是用不用的上 会不会用这个半点都不在乎

比如我学习Machine Learning
把各大技巧都看了一篇 什么数学啊,背后intuition特别有兴趣
但是给我一个新的题目
估计我不一定做的最好

要把重心移到实战上
在实战过程中看别人经验 求别人指导

明白了心里舒服是个坏东西
下水解决实际问题是个好东西

上班一个月 - 调整自己

开始时 不能午睡 现在都不是问题。遇到的是新的问题。

在一个没有科研的公司搞科研 面对的科研不是科研 而是要推动公司各种人来给我需要的东西。体会是,公司里,学的不是科研,而是人,如何去推动人。能有这种学习机会,挺好的。

只是开始几个礼拜,感觉自己有点完美主义,要把老板交代的东西完成的完美,因为完美产生巨大压力,因为我需要推动别人来给我东西,才能开始做。现在终究做不出什么。后来发现,老板还是通情达理的,于是压力就减轻了。完美主义是个坏东西,灵活变通才是好东西。

在压力减轻前,回到学校,感觉还是学校好,心想不是前途考量,必然就马上回学校了。后来想一想,可能自己还没完全适应在工业界里这种环境。就像把一个人丢到泳池,还要经过一会儿,学会各种游泳技巧,才能游得轻松自如。需要的就是时间,不能老往conform zone 靠。

再想一想公司里也挺好,至少做的东西较为实际,没有花半毛钱时间做一些没用的写paper之类的杂活。一份paper写起来三个礼拜就没了。想个新颖,但可能没用的idea一礼拜就没了。其实是有更多的私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天天往健身防去。就只是没有大层度的space flexibility。

突然感觉人进化到现在,最主要的一项能力就是适应环境。必须努力在工业界里学习、适应。

Friday, October 14, 2016

批评的好

我觉得我的老板有个优点,就是喜欢挑战员工。
今天我说会花两三个礼拜来看algorithm,他说应该从问题下手。
这就是我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就是把所有方法看过一遍,然后再来看问题。
把方法看过一遍,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理慰藉。
但是问题解决拖延了,造成新一轮压力,也造成opportunity cost.
工业界这种需要速度的,不会不切实际的要state-of-the-art,客户满意就可以了。

好,批评的好。 从问题下手,不从方法下手。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6

发现Keep的伟大智慧

  • 去起糟粕
跑步只为暖身心跳加快,也不多跑

  • 取其精华
训练都集中在大肌肉,能量消耗快

  • 爱护顾客
缓慢上升,事后热身

需要改善的地方
我这姿势做的不好,都是personal trainer 给于指导

想idea

上班时间谢谢博客,嘿嘿。想idea 想了三个礼拜,本来一开始就想不干了,多没意义。后来发现这个想idea是好活动,锻炼想象力,而且三个礼拜来一直有新的idea。后来发现想出来的idea其实大有前景,因为很多idea实际上已经被人运用了。

Saturday, October 8, 2016

上班兩星期 - 渐渐习惯

话说上班第一天就想跳槽

现在发现只是当时一时不太适应学术界到工业界的过程
一来固定地点 有时间上的规定
二来做的东西太无聊 老板也不能做深入的学术讨论
三来中午不能睡午觉

对于第一点,
做了一段时间后 掌握了一些规律 时间规划上比较有弹性
当然大部分还是要出现在电脑前
最期待的是咖啡 零食 和看看周围不错的风景
工作环境也不错

对于第二点,
做的东西 趣味要自己去寻找
现在一个星期也去弄懂了一些搞研究是没心思去弄懂的东西
我把自己做的都present给老板了
老板都是一致让他们变得更好
其实从这个交谈中也学到一下比较实际的思维
另外,也不需要花个老长时间写一份实际上半点用处也没有的paper
把这些时间学点有用的东西, 或做点有用处的东西 挺好的

对于第三点,
午休时间吃完饭就做做别的事
然后到gym那里做运动或睡觉
晚上的时候也做做自己的事情

总体来说,开始渐渐习惯了,
以至于周六到了utown还想继续保持那种习惯
就是电脑前专心工作的习惯 早上喝喝咖啡
相较于以往网上东看看 西看看

习惯很重要 但是养成某些习惯前 会有一系列的不愿意
我觉得这种心理的adaptation也是人类长时间进化而来的吧
毕竟大部分时候是人类去adapt这个世界,多过去改变它。




Monday, September 26, 2016

第一天上班

第一天上班 记录下感受。

好处:
1. 免费零食 饮料
2. 无限打印
3. 风景不错
4. 下班后不用想太多
5. 公司氛围有利于专心工作

坏处:
1. 不能睡午觉
2. 请假算天数

写博客呢 只有下班后找时间 大家貌似上班挺专心 也不上啥脸书之类的

另外,老板呢,做决策的时候都会想到management对他员工的看法 不建议睡觉 不建议带laptop。

===

公司方面,开发软件, 都注重up/cross sell,开发了很多周边产品。
还有个VP 叫growth VP, 专门find 大客户。
===

一早过去 HR给我orientation, IT,financial 可能后面会给我orientation.
HR发了我pass, 和 T-shirt.
电脑配置做的挺好的 printer,软件什么的都设的好好了
leave 啊 HR求救啊 IT求救啊 都有system来处理。
helpdesk 还挺有效率的,明天给我做orientation。

===





Monday, August 22, 2016

选择

有些人为了毅然辞职 说走就走 这些特有诱惑力的词儿弄得睡不着觉 但终究迈不开脚步 困扰我们的 并不是选择什么 而是选择之后你会失去什么 这种不舍 就叫权衡利弊
人舍了 于是活的潇洒 人会有无数次选择 没有绝对的对错 只有相对的得失和喜怒哀乐

Tuesday, August 2, 2016

拼top文章数量的世界

我现在发现,虽然想做比较有impact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没法完成,主要还是归因为
1. 时间不等人 - 这个拼top文章数量的世界,把一个tool做完整,做上一年,你就一年一份paper,不实际。那另一种方法是,阶段行的把成果分成好几份,你也要每一份document 成一份paper, 加上evaluation,加上突破点,这个很耗时。如果是一个团队弄一个system, 可能更容易些 - 但是团队里的每个人有可能会急功近利,没法把system弄得stable。两种体制我看的比较好的,是有人专门做开发,有人专门搞paper;或者是导师会检测system的质量,所以属下的人必须好好地弄。后者会导致属下的人的文章压力,原因是system的质量增加,往往是由于开发时间较长,少些paper的原因。
2. 太专业- 做的东西太专业,想要找别人一起弄,也只有自己领域的人,人数也不多;
3. 突破点费脑费力 - 很多时候fundamentally useful 的东西,idea 简单,别人有做的,但是做的不够好,往往需要一个突破点才能发paper,但是有时这个突破点是最没用最花时间的去思考去做的;
4. 有用不等于能发文章 - 很多有用的tool,学术界都不能发,原因是只有engineering effor。需要突破点 - 和前人做的用了不一样的方法,这个方法(局部性)胜过前人的方法 - 这又回到问题3。
5. 修改paper - 有时paper 如果不中,针对comments 需要从新修改paper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journal 的话更是如此,一次又一次的review,几个月就没了。虽然重要,但是这个太费时间了,有些reviewer的一句话,要花上很多时间来实践,虽然只是为了迎合reviewer,心理知道实际上并不会真正improve文章的质量。

这些是现实原因。当然也有个人原因,下面是一些经验:

1. Minimal Viable Product - 之前碰到好几次,问题都在development完才发现。其实research prototype适合小,证明可行就行,不需要做的太实际。等到证明可行后,才做大型开发。这个是比较好的。

不过这个倒不是很大的问题,出了问题后,再学习下就行, 追求文章数量,不错过任何deadline才是导致impact不高的原因。

当然写paper还是挺好的,因为paper 里其实document这各种想法,让其他人能够有所启发,document过程中自己也会有更多的省思。就是这个追求文章数量的系统不好,导致各种灌水,做无意义的消耗。

Sunday, July 24, 2016

死胡同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学术界还有前途吗?
之前,想着自己的文章还凑活,坚持一会儿会有希望。

但是现在和界内的人一番沟通后,获得了更多讯息。综合这些讯息发现,其实单凭发top rank conference或者找好老板就能找到好的学术工作的想法,其实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的- 尤其是就把自己的希望圈定在少数几个国家 - 除非形式发生变化。感觉自己走到了死胡同里了。 虽然好文章,或者是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大多数情况都是好事,但是有时候这倒是让自己待在死胡同走不出去的因素。这个时候真正需要的,或许是对现实的观察和妥协吧!

走出死胡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工业界去。但是这是牺牲自由来从死胡同里走出去,走到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跑道。这个跑道能不能最后走回本来的自由是个未知数。另一个方法,就是在死胡同里待着,慢慢等待。但是如果等待没有结果,最后还是要跳出去。如果等待有结果,目测这个结果短时间内也是会牺牲自由的。

学术界呢,就是一直要赶deadline,一个deadline接一个deadline。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数量达标,没有什么太多时间停下来思考。而且我们解决的问题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如果要和现实接壤需要工程量,这个工程量会让research productivity下降。于是乎就牺牲现实来换取更多paper,希望等待哪天有一些高质量的学生来接壤现实。由于需要survey很多paper, 需要开发,试很多方法,document成paper, 准备presentation,时间上也是很耗时的,感觉基本除了睡觉都在工作。但是好处是,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在工作,因为工作和娱乐都惨杂一起,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点来做。能到处旅游。tenured 后也会很爽。坏处呢,是现在PhD饱和,工作时间长,想要干点别的,总是担心delay了research,误了自己找到教职的希望,所以什么也干不成。而且工资也很低。

工业界呢,好处是不需要一直survey很多的paper来advance the state of the art, 做的东西都是大家直接会用到的。而且会有大批software engineer们来接壤现实。但是工作时间很rigid, 另外要依着公司的兴趣来弄。但是好处是,不会像学术界那样有写不完的paper, 会有rigid的空闲时间。 偶尔可能有旅游的机会,这要看公司的需要。工资较高。如果要干点什么,也不会那么担心会误了自己的前途。工业界也不是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公司里面,有很大弹性。坏处呢,不能长时间旅游,或者顺着自己的意思想去哪就去哪。

各有好坏。选啥呢?待死胡同,还是换跑道? 不过也因为人生充满未知,才变得精彩。就和一部电影一样,如果提前知道结局就不好看了。

Monday, May 9, 2016

无念

佛教里有个概念叫无念。

虽然表面上佛教让人行善,但是这个是在比较浅的层次上,让人的内心回归自然的过程。
当心灵的层次越来越高,就会到达一个境地,没有善、也没有恶,一个绝对而不是相对的世界,这个才是佛教真正鼓吹的。

为啥呢?

唯识论里,天堂地狱人间都是念头生成的假象。无念因为没有善恶之因,就不会生出六道轮回之果。刚开始学习善学习清淨, 为的就是这无念。到了无念的境地理,善恶一如,一样无分别,于是乎才能实际的了解、而不是理论上知道这世界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心经里所描述的情况。天堂和地狱并无分别。

念头是无法停止,如何无念? 就是不执着念头,不要去贪,不要去跟随那个念头,让念头如流水,令其自然流过,成为「无念」,才是意念清淨。

这层哲理非常interesting,但是要体悟真是极难。

另一个阶段

现在又要开始另一个阶段的各种忙碌。
把一整个研究框架建立起来后,开始对于眼前该做的更加清楚了,本来前方雾蒙蒙的,现在是越加清晰。
再者,对于自己的爱好也是寻寻觅觅,现在也越发清楚清晰。

很多时候,当你对于前方要做的一切做出过于复杂的安排,什么都想尝试下,其实是比较次的。当发现计划越来越简单,各种开起来更稀奇的玩样也不会把你带离目前的目标,这个时候才是成熟的时候。

为什么呢?

就好象要前进到某个地方去,你就沿着某条能通达的路一直走,不改变目标,这样走起来不只悠闲、稳定,而且到达目的的确定性很高。

现在感觉是简单化,目标清晰化。

====

另外,刚领会到一点 - 阶段性很重要。每一个阶段的策略都该是不一样的。开始的时候,一些non-scalable的procedure是ok的,等到成熟了,就必须要建立一个scalable的系统。这个staging的概念是从一个很成功的blogger那里学到的。

Sunday, April 24, 2016

小小领悟

一个犹太妈妈在孩子回来的时候,不问学习成绩,总会问孩子,你问了什么有意思的问题。
这问问题的方式,确实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一个对的问题,产生对的框架,会形成好的答案。
问一个问题,就是去从虚空中,来勾画这个框架。

犹太妈妈也教孩子如果可以选择顺着河流或逆着和溜走,永远要逆着河流走。
这个教孩子不要随众很有意思,这也是犹太人问什么那么能创新,体制使然。
中国人的文化,鼓励抄,这样快,自然没这种体制和文化。

有个老毛病,就是把什么东西都和研究扯上点关系。。不

研究上:
一个新的、好的问题,也确实比一个好的答案更重要。
别人在做的,就不要顺着走了。找些没人做得,别人看了你做的也会想做的,更有意思的。


----

另外很多时候,不要做一件事情是,不要左顾右盼,不要不了解,但是也不要太了解。
做了之后,再去了解,有时候更能抓到精要。
就像我在做了type analysis之后,看了另一篇paper,马上发现constraint solving的方法更能解决我现在的pain point。没做的话,可能直接就把方法略过,觉得无足轻重了,同时也会觉得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东西很重要(其实那才是无足轻重)。

----


Friday, April 22, 2016

再论写文章

写了好些天文章,发现如果要写的快,必须让某人先写,我来改。改的时候,不能呆看文章,要找个击破点,噼里啪啦快速动起来。和跑步一样,如果不开始跑,就永远跑不起来;开始跑了,保持节奏,就等着把终点完成。

1.找个下手点
2.快速写


现在是一星期半一篇文章。但是比较慢的还是tool那部分,以后可能往dynamic靠吧,dynamic的implementation都不到一周时间。一周半tool, 一周半paper,三星期一篇paper。(52-8)/3=14。必须要往这个指标靠。

Friday, April 15, 2016

酝酿情绪

做研究的时候发现,写code的时候,有code mode,当思绪进入了code mode后,coding速度会显著增加,coding思考会很快。
同样也有一种mode叫paper mode.进入paper mode后,写paper的速度会提高,会马不停蹄。

写博客呢?我感觉写博客是一种不需要mode的事情,一直写的都挺快的,反正就是想什么写什么,流水帐。

于是乎,每次在写paper前就来写篇博客,酝酿下情绪,写文章的情绪。活跃活跃脑部写文章的部分。

这些时间,都在集中研究对于程序上面的分析。过去一年,做的比较泛,很兴奋的学着各种东西,但是现在发现,必须专注一样东西。减少overhead,增加insight,增加impact。

上次有个加拿大教授和我说,他感觉有些人做东西一直是一样的,几年后应该换点东西来做。当然这有两个implication,一个是懒,一个是专注。 后者是绝对值得学习的。

当然世道有变化,就是要看准一个不易衰败的方向,专注努力的去实践。

佛教有句话叫一法通、万法通。虽然不能照搬,但是却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一个领域牛了,那资源也必定会增多,当然也能够让自己涉足从来也没有时间涉足的领域。

好了,酝酿至此,写paper去啦。

Wednesday, April 13, 2016

简单化

我发现最近我把对研究的精神用到各个层面上,对于某个现象,都思考出可能策略,或者某个人说的话,都细细思维者后面的动机,或者订阅了一大堆的微信,没事的时候看一下。

这么做,让脑子动个不停,让心理乱糟糟。于是乎,想决定把自己生活梳理下,简单化。

每天不看什么,不想什么,就专心工作。所谓的大局策化,每天路上想一想。

不去努力追求什么,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用心去做便是。

感觉这种天真快乐的一天,才是比较适合自己的。

Monday, March 28, 2016

效率

上次的paper deadline,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趋势,除了午睡和晚餐,我就在不停写paper.



红色部分休息,其他部分都在工作。占大部分的浅褐色部分是winedt,写latex用的,和褐绿色是pdf viewer。非常惊人。自己也被自己惊叹道。

于是乎发现, 我是个deadline-driven 的人。

平常是effectiveness是80%,deadline的effectiveness(不算午睡和晚餐)是爆频,几乎100%。

现在想的是天天重现100%效率。。。

那种deadline-driven 的focus 必须要找回来呀。

日本

最近常常都把所思所想集中在onenote里,所以能搬上台面的也少了。
好像有段时间也没写了,于似乎又回来写写。

最近刚从日本回来。

日本,身处哪里的时候,我有时觉得我在台湾,有时觉得我在韩国,因为这些国家都有很多的日本影子。台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韩国日本也是邻居。然后我就不断告诉自己,我在日本我在日本,把自己20多年来看过的电视电影中的日本扯上关系。东京街道,和fast and furious里的东京是一个风格。那种典雅的日本tatami,小屋风光,也不是到处都是,主要的还是城市的高楼大厦、钢骨水泥。

以前日本是一个想去的地方。不过现在貌似是去了一次之后就接踵而来的趋势。就像以前从来没坐过飞机,但是坐了一次之后,就没停过了。

东京的时候,住在一个superior double的房间,没人住了让给我们的,确实不错。外面是东京街道。京都则住在一个airbnb小屋子内,还可以。

日本最引人入胜的,是它的国民优先的制度 - 最好的都先留给国民。另外,很多设计都很贴心、人性化。厕所马桶很高级。柜台收钱找钱都是自动的。日本人民普遍有礼貌。街道普遍干净。

这次游东京、京都、奈良。还是不错的。对了,当高铁路经富士山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大山的存在。我google map上一查,大山就在我的左边,于是往哪里看去,白雪好漂亮。但是才十秒钟,火车进地道,没了。。回程的时候也没有经过。就十秒钟的回忆。

下次好期待富士山。


Tuesday, March 1, 2016

新年愿望


给了自己一个新年愿望,这里就省略了是什么。

发现每个人都会依着惯性往前走。到了这个时刻,和以前同样的赶paper的时候,是同样一个状态。尝试把所有东西的delay。而中间delay的东西,有些是极具价值的。必须要把这些极具价值的东西掌握住,要不然这一年又是一次重蹈覆辙。

另外呢,在做research的同时,常常犯同样的错误。比如说:
1. 做完一个大module再做另一个。。正确是针对一个小的example,横向开发,fail fast,而且还能更早获得feedback..这个领悟和敏捷的概念有点像。
2. 喜欢东一点西一点的做。。应该集中在一个点上,减少overhead.
3. 跟着潮流做。。这个没错,但是必须要differentiable,才会引起人的注意。
4. critical thinking很重要。这个世界众说纷纭,你要相信大家说的都是错的。毕竟很大概率上这个是成立的。什么是对的呢?只有在你无法把它扳倒的时候。
5. 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要想着怎么去合作。
6. 还有一点,我感觉赶paper的时候进度特别大,而平常的时候,比较小。我觉得有必要思考原因。

我们需要很逻辑的去思考什么是最终的objective,什么是达到逻辑最蠢但却能用的方法。然后思考下一步能干嘛,接着马上行动。

除了物质最求,心灵方面其实跟重要。
纪律,专一,少点欲望,多给别人带来阳光
都是需要学习的。

Thursday, February 18, 2016

时间管理 ManicTime

最近用了ManicTime,感觉对自己的时间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午饭 (40 min)+午睡(1.5 hours)+晚饭(20 min)+早午晚 上网时间(40 mins) 差不多就三小时。
帮忙debug的时间其实也挺多的,这意味着必须要花时间做教育,让团队培养起更好独立思考习惯。
再来是自己coding和design的时间,是占了一半以上,但是其实并没有想象的多。

Coding 方面
==========
建立模块,方便调用
写Todo list 的时候以actionable items 为基础
一般研究方面的东西适合横向迭代,有问题可以提早发现
马上行动


吸引法则

我发现 这个世界 大部分的时候 不适合逼别人做什么 而是吸引别人做什么 从这个点下手比较合适。
这适合于很多层面

做学术,爱情,等等都适用。
像商业,吸引投资人、吸引客户等等。
像网站,吸引大家来用你的服务。

就像一个磁铁,重点是如何增加磁性。下手点是对你的吸附物有了解,制造价值,被perceived的价值越大 (易用/相处,为自己创造更多未来价值,等等),吸附能力越强。

另外一个重点是如何用你有的有限资源来增加足够量的磁性。


Monday, January 18, 2016

口诀

说话时:想清楚objective
看定理时:看着 concrete example